The Republic of Agora

俄乌战争・五月战局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把作为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附属国的乌克兰的全部或局部重新纳入俄罗斯帝国主义的控制下,乃至于进一步变成殖民地。

当代张敬轩 | 2022.06.02

五月俄乌战局,逐步向有利俄军方向发展。俄军5月初调整战役目标,扬长避短,逐渐找到节奏,取得一定进展。乌军因种种固有缺陷,难以发挥兵力优势,两翼攻势并不顺利;顿巴斯战役军团则师劳兵疲,逐渐陷入被动局面。

4月18日起,距离俄军彻底撤离基辅接地两个星期后,俄军顶着春雨在翻浆季节的泥泞中,开始侵乌战争第二阶段,即重点进攻顿巴斯。4月19日,俄军正式宣布攻势开始。

为展开此次攻势,俄军把第聂伯河东岸基辅、切尔尼戈夫、苏梅等回撤O集群残部(20—30个加强营,2—3万人)投入顿巴斯战场(北线为主),原先O集群和Z集群预备队也已投入;但基辅以西V集群部队可能因为转运困难,除空降兵一部外,暂时还未大量投入(有说4月21日开始投入)。俄军目前前线兵力近10万人,另有傀儡军3—4万人。

而与上述俄军对阵的乌军顿巴斯战役军团、哈尔科夫战役军团和尼古拉耶夫战役军团的兵力,各方估计则有相当大差距。

4月22日,俄军中部军区副司令明涅卡耶夫少将宣称,俄军试图在“特别军事行动”第二阶段完全控制顿巴斯和乌克兰南部,把德左、克里木和顿巴斯完全连结起来。不过,这也可能只是宣传战一部分。

一、本月战局进展

1、顿巴斯北线——北顿涅茨克方向

这一方向是俄军主要作战方向,战役目标是夺取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双子城,彻底夺取整个卢甘斯克州,为下一步谈判赢得筹码。俄军在此方向投入至少四个集团军级集群(伊久姆集群、利曼集群、北顿涅茨克集群和波斯帕纳集群),合计60个以上加强营(BTG),连傀儡军则有70个以上加强营实力;乌军在词方向守军,即顿巴斯战役军团(即联合部队战役司令部)主力以及哈尔科夫战役军团(即东方战役司令部)一部分偏师,起初为12—13个旅(大约折合俄军30个加强营[1]),后来又陆续增加数个旅以及若干个营的法西斯民团,总实力大约折合俄军约50个加强营;其中,约三分之二部署在北顿涅茨克突出部内。因此,俄军在这个方向起初有超过2倍兵力优势,后来也有约1.5倍兵力优势;至于俄军技术兵器优势,则更大。

俄军起初的目标,是直接突击斯拉维扬斯克、巴尔文科沃、阿尔焦姆斯克(巴赫穆特)等地,争取全歼乌军顿巴斯战役军团主力。然而,因为乌军哈尔科夫战役军团(东方战役司令部)一部侧击俄军后方补给线,所以俄军伊久姆集群兵力虽多而无用,反而陷入危机。5月初,俄军调整作战部署,放弃在伊久姆地区实施穿插的战役企图,放缓该地区攻势,转而把兵力调往其他战场。俄军这一调整很快收到成效,集中3倍以上兵力兵器,在5月7—8日攻占北顿涅茨克突出部东南侧主要交通枢纽波斯帕纳镇。随后,俄军试图从北顿涅茨河以北的扬比尔地域横渡北顿涅茨河,攻占北顿涅茨克突出部西北侧主要交通枢纽谢维尔斯克,从而由西北与东南对进建立一个小包围圈,合围北顿涅茨克突出部最深处乌军3—4个旅(约15000人)。然而,乌军迅速派遣兵力驰援,并且在5月8—10日连续摧毁俄军多处浮桥,重创俄军多个加强营和舟桥工兵营,俄军仅可见装备损失即超过1个加强营和2个舟桥工兵营。此后,俄军虽然继续多点同时投入兵力,在5月11日成功渡过北顿涅茨河并在南岸建立桥头堡,却陷入与乌军重兵(3—4个旅)的阵地战,不能自拔,根本无力与波斯帕纳方向对进。

俄军小包围圈计划虽然不能成功,但波斯帕纳方面突破却继续发展。俄军在此战场投入12个加强营以上兵力,对乌军仅有的1个加强旅守军展开重点进攻,向西北方向突进15公里,炮兵封锁乌军通往北顿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主要补给公路。5月24日,乌军不得已在突破口以南放弃卢甘河以东的米罗涅夫斯基、斯韦洛达尔斯克两镇,拉平战线,集中兵力,又调来2个合成旅援军,才勉强堵住了丧失动能的俄军波斯帕纳集群。

面对这样不利局面,加上马里乌波尔在5月20日最终失守,北顿涅茨克突出部底部乌军士气日益低落,陆续出现了拒绝作战的报道。由于5月12日鲁比日内被俄军攻占后,乌军主力(常备军和国民警卫队机动部队)都已主动撤出北顿涅茨克河北岸;处于北顿涅茨河以北孤立要塞(兵法谓死地)北顿涅茨克、利曼的殿后守军士气就更消沉,皆担心会沦为下一个亚速支队。5月26日,乌守军放弃红利曼(利曼),退守斯拉维扬斯克以北的桥头堡。5月底,俄军开始对北顿涅茨克市区发动总攻,乌守军(系领土防卫旅)无心恋战,主动放弃苦心经营八年的城区后撤,退往市区最南侧依河而守。5月31日,俄军已攻占北顿涅茨克市区大部分区域。这一事实也给片面吹嘘乌军领土防御旅和法西斯民团的人们一个教训:尽管乌军领土防御旅和法西斯民团确实比乌军正规部队的战斗意志坚决,但是光靠精神原子弹在唯物主义世界里也是行不通的;一旦乌军正规部队携带技术兵器撤离,他们的士气也维持不了多久。

2、顿巴斯南线——马里乌波尔

自4月中旬市区防御崩溃后,马里乌波尔守军便只能以亚速支队为中心困守于亚速钢铁厂内。亚速钢铁厂设防坚固,俄军短期内难以攻陷,故而于4月21日主动放弃旨在于5月9日以前攻占钢铁厂的总攻。此后,钢铁厂守军及平民成为俄乌双方外交劫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从中活动,最终导演了平民撤往乌克兰大后方的外交大戏。

数百名平民离开马里乌波尔后,俄军重又对亚速钢铁厂围而不攻。因为乌军补给日益匮乏,援军短期内又无可能性,马里乌波尔守军在得到总统泽连斯基批准后,最终在5月16日开始投降。至5月20日,钢铁厂内守军完全投降,约2500人就俘,死守超过80天的马里乌波尔终于失陷。守军虽然是打着“为保存官兵有用之身,奉命撤离钢铁厂”的旗号,但所谓“前往附近”不久就被证明是前往附近战俘营“等待交换战俘”,可见实际上是投降。在整个马里乌波尔战役中,俄军及其傀儡军伤亡在3000人以上;乌军8000名守军除被直升机带走的伤员及少量分散突围外,则全部被歼灭,其中被俘者约4000人。而今乌军手里的俄军战俘不过数百名,俄军手里的乌军战俘则多达上万,“等待交换战俘”不啻自欺欺人。

马里乌波尔守军投降,在军事上影响不大,因为俄军围城主力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离开马里乌波尔,留下监视守军的兵力微乎其微;然而,这毕竟是俄军在宣传上的一个胜利,客观上是对乌克兰方面士气的一个打击。乌克兰的法西斯势力把此事归咎于泽连斯基政权坐视不救,对其发动舆论攻势。不过,因为亚速支队指挥官们自己陆续出面主动投降,所以这种宣传短期内还无法对泽连斯基政权构成打击,但却首先对孤立要塞城市内守军士气构成致命破坏。守军大多不想重蹈亚速支队覆辙,如上所述士气日益低落。红利曼、北顿涅茨克失守,与之亦有关。至于外交方面,马里乌波尔失守当然对列强军援乌克兰有不利影响。

3、哈尔科夫方向

哈尔科夫方向,乌军哈尔科夫战役军团除以有力一部侧击伊久姆俄军后方补给线(前文已加叙述)外,还集中5个旅和多个独立营、团兵力(约折合俄军15个加强营)向俄联邦别尔哥罗德市(系顿巴斯北线俄军重要后勤基地)方向发动反击,进逼国界线,欲围魏救赵、吸引和牵制俄军从顿巴斯调兵支援。

应该说,哈尔科夫乌军反击,仅在部分程度上达到目的。起初,因为俄军兵力不足(仅5个加强营),面对乌军反击节节后撤。5月5—8日,乌军延续4月底反击势头,收复重镇旧萨尔季夫。5月11—13日,乌军经过交战后占领边界线上村庄捷尔诺瓦。当时,乌军不仅有在这个方向上突破国界线之势,更几次试图东渡北顿涅茨河以切断伊久姆俄军后方补给线,不过同样被俄军炮兵破坏。5月17日,乌军终于突破北顿涅茨河,在东岸建立桥头堡。然而,到5月20日,俄军也终于从其总预备队调来数个加强营援兵,对捷尔诺瓦乌军发起反击,完全阻止了哈尔科夫方向乌军进一步进攻。此后,俄乌双方在这个方向都不再有进展,俄军满足于密集炮击和轰炸阻止乌军进攻。

乌军这一方向反击,虽然完成部分战役目标,威胁了俄军补给线,也调动了部分俄军来援,但是未能成功扭转北顿涅茨克方向被动局面,也可以说没有达到战略目标。

4、赫尔松方向

此方向,乌军南方战役军团(南方战役司令部)4月底反攻受阻后休兵近一个月,逐步堆积兵力,最终达到近10个旅兵力(折合俄军25个加强营),对于当面俄军10—15个加强营可以说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然而,这一战线乌军多为新兵,包括大量领土防卫旅乃至利用第三波动员兵(以及东欧各国援乌新旧装备)新建的摩步旅,野战能力自然低到可想而知。

5月初,乌海空军在这一方向上集中力量,攻击俄军驻守的蛇岛,一度摧毁该岛防空设施,迫使俄军撤离该岛。但是随即遭到俄军反击,登岛失败。十余日后,俄军又重新控制蛇岛。

5月底,随着乌军主战场北顿涅茨克方向作战不利,乌军为振奋士气、争取外援、打击赫尔松伪政权威信,又在兵力优势最大的赫尔松方向发动大规模反攻。5月28日,乌军攻势开始,仅在新卡霍夫卡方向打开突破口,挺进10—15公里,随即在5月29日被俄军新调预备队阻止而陷入苦战。其他几路乌军连突破口也未能打开,反而受到俄军远程火力打击,伤亡惨重。至5月31日,乌军仍力图在因古尔河上架桥,投入后续梯队发展攻势,但俄军增强了防御力量,乌军进展缓慢。

5、扎波罗热方向

此方向乌、俄军(兵力基本相当)长期对峙。乌军一度宣布反攻,但未打开突破口,遂草草了事。

二、战争现状

目前,俄乌双方前线兵力大体相当(乌军自然略占优势),前线俄军及其傀儡军超过15万人,乌军则约为20万人。俄军在顿巴斯方向有1.5倍兵力优势和更大技术兵器优势,乌军则在哈尔科夫和赫尔松方向有1.5—2倍兵力优势。乌军虽然先后动员50多万兵力,但扣除损失后地面部队不到40万人,加上接近半数兵力仍在后方整编且支撑前线后勤能力有限(目前乌军作战旅超80个[2],其中40余在前线,尚有约半数在后方或负责守备或仍在编练),所以前线兵力并无多大优势。

俄军方面在第一阶段失败后,缩短战线,后勤问题基本解决。同时,俄军积极发挥其技术装备数量上的优势,特别是炮兵数量优势,从而确立了在顿巴斯前线的优势。

乌军方面虽然进入5月以后开始获得西方列强重武器援助(此前主要是东欧国家援助),特别是大口径炮方面的援助,新的航空兵和装甲兵部队也得以建立,但在技术兵器方面仍不能与俄军相比。乌军新动员部队,野战能力特别是进攻能力也依然薄弱,很难突破俄军精心设置的防线。

因此,整体战局上,俄军在顿巴斯主战场仍保有战役主动权。

1、俄罗斯方面

俄罗斯方面在第二阶段又回到局部解决的道路上来,但是乌克兰当局迄不肯屈服。俄军只好一方面在前线把战争打下去,另方面则试图在俄国内维持“正常秩序”。目前,俄军坚决拒绝了国家总动员,既不搞军事总动员,也不搞经济总动员,只试图在落后地区加紧搜刮兵力,同时发挥其统制经济的弹性来维持两首都为主的大都会人口“日常生活”,减轻国内维稳压力。

外交方面,俄罗斯面对西方一步步收紧制裁,迄无办法,只能加强与东方联系。同时,对土耳其采拉拢姿态,从叙利亚进一步撤出力量,以图祸水南引。目前,俄帝已放弃在北叙西部曼比季等地势力范围,正鼓励土耳其前去进占。

占领区宣抚方面,俄军于4月26日占领了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占领区各地全部市政机构,用俄罗斯国旗换下乌克兰国旗;并且驱逐了此前维持会人马(也即乌克兰政客),换上了自己挑选的殖民官僚和傀儡政客,正式成立了名为“军民公署”的伪政权。5月1日以后,开始在占领区用卢布收兑格里夫纳,流通俄罗斯货币。5月11日,伪政权申请加入俄罗斯联邦,然而之后又宣布公投会在俄乌战争结束后举办。也就是说,俄帝对是否最终吞并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占领区,依然举棋未定。

2、乌克兰当局方面

因顿巴斯战局不利,乌克兰当局在国内外受到愈来愈大的压力,陷入两难境地。继续作战既没有胜利信心,屈就和平又难以为国内政治力量所接受。短期内,乌克兰当局因其本质,工作重心依然只能放在争取外援上,甚至让前线迁就外交,围绕外援指挥棒发动战役。这当然不利于前线战事。

面对这一局面,泽连斯基政权也在苦思良策。民意发生变化之前预先消灭竞争对手就是其提前布局未来的手段之一,比如宣布前总统波罗申科通俄导致今日不利局面云云就是一例。

在第一阶段,乌克兰民族面临全境大部分被殖民地化的危险,所以乌克兰民心士气当然不成问题。然而,随着乌克兰不再有形式上丧失民族独立的危险,随着战争陷入泥沼化和局部化,随着前线不利局面持续,乌克兰民心士气也有下降趋势,苟安妥协的思想(特别是在统治阶级中间)正在滋长。泽连斯基政权无疑正在观察形势,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也有与俄帝妥协的可能性。

3、其他国家方面

西方诸帝国主义之间的团结,在5月初达到一个高峰,随之而来就是5月中芬兰、瑞典申请加入北约的重大事变。然而之后随着战局停滞乃至向不利乌克兰方向发展,这种团结便陷入停滞不前。固然,欧盟在5月30日还是通过了对俄国原油制裁指令,但已因某些国家阻挠而留有后门。美帝在5月底也宣布会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射程70—150公里远程火箭炮,但射程300公里战术地对地导弹则以“可能攻击俄联邦本土”而不在提供之列。

英帝和东欧国家依然是乌克兰最大后盾。其中,波兰活跃程度有增无减,不但向全体乌克兰难民提供绿卡,还提出可以同乌克兰构建更紧密国与国关系。英帝也提出建立英国、波兰、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国组成的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组织,作为欧盟替代品发挥作用。这其实反映了英帝与德、法诸帝在欧洲争夺势力范围的事实。

就美帝而言,拜登总统于5月31日在《纽约时报》上发文《美国在乌克兰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公布“不谋求普京下台,不逼迫乌克兰割地,不直接参与战争”的三不原则,划定美帝在乌克兰投入的底线,也即继续扶植乌克兰当局进行抵抗,但不以彻底打倒俄帝为目标,从而使战争尽可能延长下去,有利美帝加强对欧洲的控制。

三、战争趋势

目前,战争正朝对俄军有利方向发展。如果乌军不能在哈尔科夫或赫尔松发动有力攻势改变这一现状,那么俄军可能在几个月内逐步控制顿巴斯地区,而后转入防御。这之后是否能迫使乌克兰在军事分界线问题上让步停火,则取决于乌克兰国内外形势。

相反,乌克兰当局若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则必须要建成一支足以执行进攻战役的野战军,然而能否在近期内建成这种野战军恐成问题。

参考

  1. ^乌军常备军一个合成旅实力约合俄军2.5个合成营。然而后来动员起来的摩托化旅、领土防卫旅以及国民警卫队内卫旅等兵力虽多、重武器缺乏,实力要差得多。

  2. ^乌军战前常备军和第一预备役有约35个旅,国民警卫队约10个旅,领土防卫军(第二预备役)25个旅,第三预备役至少20个旅,合计约90个旅。不过有几个旅已被歼灭或无法编成,实际数量应少于90个旅。

image1 ▲ 原载《知乎》链接。

Made with by Agora